By 孙 明 今年夏天,南极的最高气温突破了20摄氏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物种名录中的颊带企鹅,是否还能停留在“无危”的名单上;奇高的降雨量席卷了中国北方城市,我们都戏称地图“挂反”了,这本应该是中国南方的雨季;还记得2019-2020年澳大利亚从历丛林大火,动物们无法逃出火海,忍受饥饿与高温,近30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 当然,我们除了面临这些让人心口一紧的环境问题,还必须面对每天新冠疫情的统计数据。全球疫情的爆发,已经影响到几乎每一个行业,但我坚信,戏剧在当下能够为世界的“重生”发挥作用。作为儿童戏剧的从业者,我们能做些什么? 从戏剧创作本身出发,我所供职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创作者们,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大自然的关怀和热爱。2015年的冯俐院长创作的《木又寸》(Tr-e-e),讲述了一棵森林里的银杏树,因为美丽而被移植到了城市,一路颠簸,与家乡分离、与伙伴分离、与朋友分离、与自己分离。通过这棵小树的每一次迁徙和分离,人们渐渐发现身边熟悉的世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环境友好。这部戏的编剧曾说:“我希望所有看过这个戏的孩子能够因此保持一份对待世界的温柔之心,令世界因为我们的温柔而变得温暖美好、更适宜人类生存……”首演时,台下的一位六年级的女孩说:“这棵会从此长在我的心里!”不仅仅这一部,《萤火虫姐弟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Fireflies)也是一部生态“重生”的种子,它没有简单的生态理念的植入,而是从一只小萤火虫的生命历程入手,让孩子们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萤火虫身后的那束绿光,它本源于自然,并照亮夜晚。我相信,不仅是我们,全球的儿童戏剧创作者都在为“世界变得更好”而努力着,我们也期待,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能够看到并分享给孩子们更多的这类作品。 从舞台或者戏剧教育的课堂上,我们应该还能做更多事情。几年前,芬兰瑞典语国家剧院的后台和制作部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身穿“超级玛丽”工服的老先生,正在工作间忙碌,他告诉我们:“演出季刚刚结束,我需要把这部戏的道具拆掉,材料可以用作下一部戏的制作。”服装间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仍然存放着上世纪70年代的演出服,领口标记着当时演出者的姓名和尺码。这些服装是可以再次被“穿”上舞台的。道具和服装可以在舞台上“重生”,戏剧的也可以“可持续发展”。在北京的学校、社区和校外培训班,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污水治理、生态保护都已经成为孩子们戏剧体验的主题,他们开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道具、用环保知识创作剧本。在这样的戏剧作品中,可能没有恢宏的舞美效果,没有华丽的服装道具,没有专业的演员诠释角色,但不缺的是孩子们认识地球、解决环保问题的真挚、热情与投入。如果一直做下去,在更多的地区开展环保戏剧实践,也许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再担心地球和人类的“重生”! 疫情减缓了儿童戏剧的发展步伐,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儿童戏剧的未来,探讨儿童戏剧与世界如何和谐向前。很幸运,我们能够从事儿童戏剧事业,因为我们的事业与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息息相关,我们的工作是耕耘未来。 孙明,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际专员,在青少年国际交流方面工作近7年,热衷于发展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青少年戏剧的合作。 About Author Sun Ming, th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or of China...